正值秋收季节,无论是在以种植蔬果为主的设施农业园,还是多元化发展的农业科技园,新区各地农业生产尽显勃勃生机。这一片丰收在望的喜景源于新区加速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普及智慧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正成为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金字招牌。
为让农业成为农民有奔头的产业,今年以来,滨海新区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加快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正在加速铺就。
目前,新区农业布局已形成南部现代畜牧业、中部休闲农业、北部生态农业和现代水产养殖三个聚集区建设,基本建成滨海生态农业等4个科技园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工厂化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坚持质量兴农,提高茶淀葡萄、大港冬枣、汉沽无公害蔬菜、杨家泊对虾等特色品牌美誉度,增加绿色生态农产品供给。
同时,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农产品物流、农产品深加工,让农业产业链增值的成果更多地留在农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截至目前,新区辖区内农业示范园区达到15家,特色农业品牌达10个以上。记者 李婷婷
冬枣成农民致富的“金枣”
又到一年冬枣收获季。今年,小王庄镇冬枣丰收,产量高达3000余吨,远高于去年全镇冬枣2500余吨的总产量,预计其产值可达上千万元,冬枣已变成农民致富的“金枣”。
日前,记者来到小王庄镇,看到了一片又一片丰收在即的冬枣。冬枣们长在翠绿的枝叶间,像一颗颗黄白紫妍多彩的玛瑙在微风中闪耀。种植大户吴忠良指着树上的枣笑着说:“我今年包了150亩地,冬枣长势不错,应该是个丰收年!”
冬枣同样是太平镇崔庄村的支柱产业。崔庄村目前共有冬枣1500多亩,仅古冬枣园就占地928亩,其中600年以上树龄的枣树有168棵,400年以上的有3200多棵。目前,太平镇特色冬枣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滨海皇家枣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先后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国家地理标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国家级称号。该镇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带动全镇农民增收。记者 张爱萌 李婷婷
茶淀葡萄熟了!果农腰包鼓了!
秋风送爽,葡萄飘香。走进茶淀街葡萄种植园,几千米的道路两旁,到处可见诱人的葡萄如紫水晶般挂满枝头。漫步葡萄园,随手摘下一粒放在嘴里,唇齿留香,别有一番滋味。近年来,茶淀街为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葡萄产业,打响了茶淀“玫瑰香”品牌。周边游客慕名前来采摘、品尝,果农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茶淀街今年的玫瑰香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预计平均亩产3000斤,总产量将达6000万斤。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发展现代葡萄产业,是茶淀街近年一直在探索的方向。记者发现,种植园里所有的葡萄都套上了白色的纸袋子。在葡萄刚刚结果时,就给葡萄套上纸袋子,让葡萄在纸袋中长大成熟,这样整个种植期喷洒的农药就不会污染果实。
为改变过去单一销售鲜果的产业格局,茶淀街还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葡萄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并连续多年举办了葡萄文化旅游节。小葡萄已然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记者 刘芸
中塘镇多举措培育“职业农民”
2011年,中塘镇出台鼓励科技先行优惠政策,伴着政策东风,马圈村农民郭成春毅然回乡,创建了春伟顺畜禽现代化蛋鸡示范产业园区,辐射带动该镇蛋鸡养殖共同走向现代化。目前该镇蛋鸡产业园区存栏达到70万只,年产鲜蛋达12600吨。
今年,让辖区农民在产业链上获得更多利益的还有牧业养殖。坐落于中塘镇的“奥群种羊”,至今已辐射带动了全国6万多养殖户。今年该基地再传喜讯,建成国内第一个“商业化肉羊基因资源库”,完成“杜泊绵羊引进与示范”科技成果。
正是依靠镇政府给予的多项支持,中塘镇孕育出全国目前最大的杜泊绵羊和澳洲白绵羊原种基地、华北地区最大的肉羊养殖基地等多个“第一”。“镇里一直在积极对接一些新型农业项目,实现农民由传统土地收益向多重收益转变。”中塘镇农业服务部主任高庆东说,中塘镇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是让农民成为职业农民,参与到服务业、种养业等多个行业,多渠道“创收”。记者 李婷婷 通讯员 刘颖
古林街做活渔产业
“我承包了400亩的养殖基地,预计今年产量在2万斤以上,毛利润大概在三四十万。”马棚口一村村民张玉岺告诉记者。
“古林街渔业生产主要集中在马棚口一村、二村,主要为海洋捕捞和传统池塘养殖。”古林街相关负责人说,传统养殖以马棚口村为主,设施渔业工厂化养殖以天津市立达海水养殖公司、天津市海升水产养殖公司和天津玉清水产养殖公司以及海通湖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为龙头,以海珍品苗种繁育和生态养殖为主,开展了半滑舌鳎等数十种海珍品养殖。
据悉,古林街做深渔业文章,走出了一片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的设施渔业新天地。目前,已开发海洋滩涂养殖10万亩,是本市海洋功能区规划的渔业预留区。全街现有海水养殖面积28500亩。设施渔业工厂化养殖及育苗车间52700平方米,主要养殖东方红鳍豚等珍贵鱼种和虾、蟹苗。今年还计划建设大型海洋生态牧场,积极开发“海上垂钓”等渔家院旅游项目。记者 张爱萌
北塘上演
鱼米之乡“新传奇”
中秋节前夕,北塘万亩池塘河鲜当造,肥美至极,千亩稻田丰收在望。
北塘宁车沽北村村民陈殿武告诉记者,2016年开始,街道推广稻田养蟹。短短两三年功夫,现在平均每亩河蟹产量已达20公斤左右,每亩地收入比单纯种植水稻翻倍增长。
近两年,北塘街在恢复宁车沽地区中断了20年水稻生产的同时,成功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稻田养蟹模式。在此基础上,北塘街进一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预计由去年的1400多亩扩大到3500余亩。更让农民们放心的是,今年街道已经通过众筹项目为水稻和河蟹找好了市场。
澳洲淡水龙虾、罗氏沼虾、斑节王虾、加州鲈鱼……这些新品种、高质量鱼虾在北塘试验养殖成功也迎来了大丰收。北塘泽瀚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张为东告诉记者,他今年新建了13个育苗大棚,专门培育养殖新虾品种。在他的带动下,北塘百余名养殖户今年虾产量实现翻倍增长。
据了解,北塘宁车沽地区水资游丰富,目前淡水养殖面积4万余亩。近年来,街道启动集中连片池塘清淤2.8万余亩,进行农业各项基础设施改造。今年北塘宁车沽地区各种鱼虾长势良好,仅纯生态淡水养殖鱼产量就达到300万斤左右,预计今年虾的产量也将达到600万斤左右。现今,北塘街水产养殖实现了由前些年80%亏损到80%盈利的大逆转,养殖户养殖的积极性显著提高。记者 张玮
人工种植桑黄填补新区空白
近日,记者来到海滨街四季田园内的合本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看到,各种菌棒整齐排放在架子上,颜色不同、形态各异。“我这研发的都是新品种,在新区都是独一份!”技术顾问王春胜说。
王春胜告诉记者,1994年前后,他在黑龙江时就发现了桑黄的价值,当时每天能收购150吨,收购上来的野生桑黄再转手卖掉,每斤利润在1元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野生桑黄越来越少,他便萌生了自己培育桑黄的想法。经过不断地碰壁、摸索、研究,如今,他在黑龙江的桑黄产业风生水起。然而,桑黄产业在滨海新区还是空白阶段,为此,去年7月份,他从黑龙江来到海滨街开始了桑黄的研发工作。
在研发桑黄的同时,王春胜还利用废物开始了菌种的研发工作。“目前为止已经研发了32种,其中榆黄蘑从去年10月份开始了量产。”王春胜说。未来,这里将扩大生产面积,增加十几个大棚进行生产,届时不仅将成为滨海新区菌类研发基地,更能实现村民增收。记者 张爱萌
太平村尝鲜盐碱地里种水稻
盐碱地上能够种出米,本是天方夜谭,然而,太平镇太平村的农民们却在荒地上种活了水稻。太平村党支部书记窦国义说,2017年6月,村两委班子想到了国内最新研究出的耐盐碱水稻。于是,村委会牵头,联合村里私人农业合作社,承包了20亩土地,又请来专家,开始在盐碱地里试种水稻。为了改良土壤,村里与海水稻研发中心积极对接,采用四维改良法和暗管排盐技术来降低土壤含盐量,降低pH值。为了试种成功,窦国义和他的农民团队泡在田地里,每天手持小本详细记录水稻的长势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20多天生长期,耐碱性水稻发芽,生根,分蘖,抽穗,灌浆,成熟,最终被端上村民们的餐桌。太平村盐碱地第一次试种水稻,大米亩产就达到了900斤。经检测,稻米质量为最优级别米,该村也由此打造出新区第一个盐碱地种出的大米品牌。窦国义表示:“明年村里计划成立合作社,大量承包村民土地,带着大伙儿一起种水稻,共创太平村的新品牌。”记者 李婷婷
杨家泊南美白对虾喜获丰收
“刚打捞上岸的鲜虾,直接发往水产批发市场。”昨日上午8时许,养殖户陶国涛站在池埂上和采购商完成了当天的交易。满载着南美白对虾的货车,从杨家泊出发,直奔海鲜市场。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对虾,开始了从池塘到餐桌的旅行,即将蹦上市民的餐桌,成为一道道美味佳肴。
“养南美白对虾最难的就是管理水质,水质一出现问题很容易让池子的虾全部死亡。”陶国涛有着30年的养殖经验。今年,他从盐场承包了4000亩的水面。现在虾养到了一斤17到18个,预计产量超过30万斤,收入200万以上。他告诉记者,他的虾池子卤度达到4度,这种高盐度让虾肉甜美紧致,口感QQ弹牙。
杨家泊镇现有海水养殖面积6600亩,全镇工厂化养殖和虾苗繁育企业52家,全镇有16个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20个农业部批准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初步形成了环渤海地区规模最大、相对集中、科技含量较高的海水工厂化养殖产业集群。记者 刘芸
名词解释
中国农民丰收节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具体工作由农业农村部有关部门组织实施。这个节日的设立,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由国务院批复同意的。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第一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日期为公历2018年9月23日,农历戊戌年八月十四。
专家观点
新区农业品牌之路如何走得更坚实?
近年来,滨海新区的农业生产一直处于本市领先地位,多种农产品已经成为了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导和拳头产品。但如何提高传统的优质农产品的附加值?是新区政府部门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
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搭建农超对接平台外,当地农民更盼望的是能建立并打响自己的农产品品牌,赢得高端消费者的青睐,从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农业品牌化是新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不可逾越的选择。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进行,农业品牌化在新区各地如火如荼开展起来,成为新区近年来农业发展过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品牌农业是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态安全为基础,以工业化经营为理念,以品牌营销为路径,打通一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利、消费者受益,最终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农业。”天津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张淑荣教授指出。
品质是打造品牌的基础。张教授认为,在新区,特色农产品资源很丰富,产品品质也深得人心。“制订品牌农产品的生产、保鲜加工、储存流通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并认真抓好落实是打造品牌的第一要务。同时要积极推进企业申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以提高产品质量公信力。”
凸显优势是打响品牌的利器。张教授表示,农产品品牌带给人的生活理念是“绿色、高档、安全、特色”,建议企业在夯实品牌基础的同时,深度挖掘品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培育资源的核心价值,找出内涵特色,为消费者选择品牌找个理由,为品牌产品溢价找个支撑。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让品牌引发区域联想。在政府引导、协会协调,企业为市场主体的原则下,充分提高区域公用品牌竞争力的基础上,孵化和创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实现“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母子品牌”模式,三者一体,共同创牌。
“要想赢在品牌上,必须发展第六产业,即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张教授强调,比如大港的冬枣,成熟的季节较集中,政府可鼓励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发展加工、贮存、运输等行业,并可以进行自主研发衍生产品,使“农业工业化”,带动二产大发展。同时还可大力发展有机生态旅游,致力把镇、村打造成为集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创新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来源:http://bhsb.tjbh.com/html/2018